东方既白著说到人性的“善恶”问题,中国人应该最有发言权,其关于人性“善恶”的讨论,历经几千年而不止,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持久的一场辩论赛。
纵观历史,你会发现中国古代历代思想家在讨论人性“善恶”问题时,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多种派别。
主要有以下四类:1.孟子的性善论:认为人生来即有恻隐、善恶、辞让、是非四种“善端”,扩而充之,便可形成仁、义、礼、智的善性。
2.荀子的性恶论:认为“人之性恶,其善伪也。
”(《荀子·性恶》)善性是后天人为的。
3.性无善无恶论:这包括:告子的“性无善无不善”论,认为“生之谓性”,“食色,性也”。
墨家的性“素丝”论,墨子认为“人性如素丝,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”;道家的性“素朴”论,庄子认为人天生本性上是无知无欲的;明代王阳明的心学理论,王阳明的心学认为:“无善无恶心之本,有善有恶意之动”。
4.性有善有恶论:这包括先秦世硕等的有善有恶论,汉杨雄的性善恶混论,董仲舒等的性三品论等。
荀子言:“人性本恶”;孟子曰:“人性本善”但就其历史影响和学以致用的角度来说,主要形成了以孟子的性善论为基础的儒家思想,和以荀子的性恶论为基础的法家体系,历经千年历史沉浮和朝代更迭而经久不衰,被历朝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备至。
看到这可能有人就有疑问了,为什么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都能自圆其说,各行其道,而且还能经得起历史实践的检验呢?究其原因,正如李宗吾先生在其《厚黑学》里所说:人性中的善恶公私,和高低长短等概念一样,完全取决于参照系,即所站的立场和角度。
所谓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”,庐山还是那个庐山,为什么不同的人却能看出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的差异呢?其答案正如《周易·系辞上》说:“仁者见之谓之仁,智者见之谓之智。
”天地交则泰;天地不交则否。
心与意通则善,心与意不通则恶其实这跟《易经》“综卦”的道理是一样的,只不过《易经》已经把这些因立场不同而造成千差万别的情形,归类总结为了“阴阳之道”的最简易模型体系。
因此,针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根本原因,我们还是不妨回归到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的“对立统一性”问题上来一一解读。
比如孟子的“性善”论,其本意是说:“善”来自于内心,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,“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”。
虽然人先天有善性,后天也有可能会失去,孟子的这一论点十分精辟。
实践也证明了孟子所说是事实。
孟子曰:”人性本善“而荀子的“性恶”论的本意是说:“恶”来自于人的本能,但君子“化性起伪”,“强学而求有之”。
也就是说,人先天没有的善性,经过后天的学习也可以具备。
我们自小熟读的《三字经》开篇的“人之初,性本善“,从某种角度来说,也是”性恶论“的一个证明,只因人性是恶的,才需要编著《三字经》这种启蒙读物去引导小孩子的天性,从小灌输其仁义伦理思想,才不致于小孩子们随乎本性而走上歧途。
荀子曰:“人性本恶”从这里我们应该很容易看出,其所谓的“性善”、“性恶”,只是他们在寻求一个论证目标过程中,所寻找的不同的“论据”而已,虽然这两个论据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反面,但他们所要论述的目标方向却是一致的——那就是如何教导人后世“向善”,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两人的论述目标并非是相对的,而是相向的。
就是说,孟子、荀子都在寻求人类“向善”的途径,但是在论证的开始,两人却站到了不同的出发点之上,孟子的出发点是“人之初,由心念而性生善”、荀子的出发点是“人之初,由本能而性生恶”。
故,其所谓人性“善恶”的争论,其实就是人类在行为心理上,是“以利他为本”,还是“以利已为本”的争论,利己是本能,利他是社会性。
越自私的人越具有兽性,坏人也只是自私的程度比好人严重而已。
越无私的人越具有社会性,好人不是无私,只是好人会以道德和自我约束来限制自己的自私。
说白了就是万物所遵循的那个“阴阳性”的问题,站在人类角度所说的“善”,就是站在天地角度所说的阳性,其主要特点是剧烈运动着的、外向扩张的、上升的、温热的、明亮的,等一切积极主动的生发运动趋势;站在人的角度所说的“恶”,就是站在天地角度所说的阴性,其主要特点是相对静止着的、内守收缩的、下降的、寒冷、晦暗的等一切消极被动的消亡运动趋势,这是无法回避、也是避无可避的客观现实问题。
所谓高人,就是能自成体系的人以我观物,以人观人时,人性皆有善恶,以物观物,以天量人,则人性只有阴阳,因此实事求是的讲,站在更高的天地和宇宙的视角来看,人性善恶皆阴阳,亦都遵循“顺生逆亡”的规律性。
这是对人性“阴阳之道”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实践,更是对老子道德经中“法儒道”层级管理模式的学以致用。
人性善恶皆阴阳,顺生而逆亡因此,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人为割裂的方式看待“人性善恶”的问题,而应该站在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的对立统一性上整体看待“人性善恶”的问题本质。
上一篇:从阴阳太极看“平天下”之理:世间万物皆阴阳,顺生而逆亡作者|东方既白简介:十年学易,一朝悟道,独创“以易解老,以老解百家”国学和哲学研究新体系。
致力于《易经》和《道德经》系统架构体系的开创者
东方既白著说到人性的“善恶”问题,中国人应该最有发言权,其关于人性“善恶”的讨论,历经几千年而不止,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持久的一场辩论赛。
纵观历史,你会发现中国古代历代思想家在讨论人性“善恶”问题时,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多种派别。
主要有以下四类:1.孟子的性善论:认为人生来即有恻隐、善恶、辞让、是非四种“善端”,扩而充之,便可形成仁、义、礼、智的善性。
2.荀子的性恶论:认为“人之性恶,其善伪也。
”(《荀子·性恶》)善性是后天人为的。
3.性无善无恶论:这包括:告子的“性无善无不善”论,认为“生之谓性”,“食色,性也”。
墨家的性“素丝”论,墨子认为“人性如素丝,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”;道家的性“素朴”论,庄子认为人天生本性上是无知无欲的;明代王阳明的心学理论,王阳明的心学认为:“无善无恶心之本,有善有恶意之动”。
4.性有善有恶论:这包括先秦世硕等的有善有恶论,汉杨雄的性善恶混论,董仲舒等的性三品论等。
荀子言:“人性本恶”;孟子曰:“人性本善”但就其历史影响和学以致用的角度来说,主要形成了以孟子的性善论为基础的儒家思想,和以荀子的性恶论为基础的法家体系,历经千年历史沉浮和朝代更迭而经久不衰,被历朝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备至。
看到这可能有人就有疑问了,为什么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都能自圆其说,各行其道,而且还能经得起历史实践的检验呢?究其原因,正如李宗吾先生在其《厚黑学》里所说:人性中的善恶公私,和高低长短等概念一样,完全取决于参照系,即所站的立场和角度。
所谓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”,庐山还是那个庐山,为什么不同的人却能看出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的差异呢?其答案正如《周易·系辞上》说:“仁者见之谓之仁,智者见之谓之智。
”天地交则泰;天地不交则否。
心与意通则善,心与意不通则恶其实这跟《易经》“综卦”的道理是一样的,只不过《易经》已经把这些因立场不同而造成千差万别的情形,归类总结为了“阴阳之道”的最简易模型体系。
因此,针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根本原因,我们还是不妨回归到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的“对立统一性”问题上来一一解读。
比如孟子的“性善”论,其本意是说:“善”来自于内心,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,“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”。
虽然人先天有善性,后天也有可能会失去,孟子的这一论点十分精辟。
实践也证明了孟子所说是事实。
孟子曰:”人性本善“而荀子的“性恶”论的本意是说:“恶”来自于人的本能,但君子“化性起伪”,“强学而求有之”。
也就是说,人先天没有的善性,经过后天的学习也可以具备。
我们自小熟读的《三字经》开篇的“人之初,性本善“,从某种角度来说,也是”性恶论“的一个证明,只因人性是恶的,才需要编著《三字经》这种启蒙读物去引导小孩子的天性,从小灌输其仁义伦理思想,才不致于小孩子们随乎本性而走上歧途。
荀子曰:“人性本恶”从这里我们应该很容易看出,其所谓的“性善”、“性恶”,只是他们在寻求一个论证目标过程中,所寻找的不同的“论据”而已,虽然这两个论据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反面,但他们所要论述的目标方向却是一致的——那就是如何教导人后世“向善”,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两人的论述目标并非是相对的,而是相向的。
就是说,孟子、荀子都在寻求人类“向善”的途径,但是在论证的开始,两人却站到了不同的出发点之上,孟子的出发点是“人之初,由心念而性生善”、荀子的出发点是“人之初,由本能而性生恶”。
故,其所谓人性“善恶”的争论,其实就是人类在行为心理上,是“以利他为本”,还是“以利已为本”的争论,利己是本能,利他是社会性。
越自私的人越具有兽性,坏人也只是自私的程度比好人严重而已。
越无私的人越具有社会性,好人不是无私,只是好人会以道德和自我约束来限制自己的自私。
说白了就是万物所遵循的那个“阴阳性”的问题,站在人类角度所说的“善”,就是站在天地角度所说的阳性,其主要特点是剧烈运动着的、外向扩张的、上升的、温热的、明亮的,等一切积极主动的生发运动趋势;站在人的角度所说的“恶”,就是站在天地角度所说的阴性,其主要特点是相对静止着的、内守收缩的、下降的、寒冷、晦暗的等一切消极被动的消亡运动趋势,这是无法回避、也是避无可避的客观现实问题。
所谓高人,就是能自成体系的人以我观物,以人观人时,人性皆有善恶,以物观物,以天量人,则人性只有阴阳,因此实事求是的讲,站在更高的天地和宇宙的视角来看,人性善恶皆阴阳,亦都遵循“顺生逆亡”的规律性。
这是对人性“阴阳之道”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实践,更是对老子道德经中“法儒道”层级管理模式的学以致用。
人性善恶皆阴阳,顺生而逆亡因此,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人为割裂的方式看待“人性善恶”的问题,而应该站在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的对立统一性上整体看待“人性善恶”的问题本质。
上一篇:从阴阳太极看“平天下”之理:世间万物皆阴阳,顺生而逆亡作者|东方既白简介:十年学易,一朝悟道,独创“以易解老,以老解百家”国学和哲学研究新体系。
致力于《易经》和《道德经》系统架构体系的开创者
目录
- 1 水浒传2011
- 2 李佳桐
- 3 活着电影
- ▪ 延禧攻略电视剧
- ▪ 沉香如屑视频在线观看
- 4 2012电影在线观看神马影院网
- ▪ 赎罪
- ▪ 野花社区在线观看高清视频动漫
- 5 电影弱杀
- 6 曼达洛人在哪个平台看
- ▪ 机巴怎么变大变粗
- ▪ サグラレ堕メ THE ANIMATION
- ▪ 爱逼
- 7 日本一区二区电影
- ▪ 秋霞电影院网伦霞
- ▪ 没打马赛克的科比遗骨图高清
- ▪ 灵异街11号
- ▪ 变蝇人在线观看
- ▪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韩国三级
- 8 金发美女大战黑人啪啪
- ▪ WRITE AS 公共场合
- ▪ 直接观看黄网站免费视频
- ▪ 日本不卡高清中文字幕免费
- ▪ 高清播放器打开大片视频
- ▪ 套套堂
- ▪ 碧血青天杨家将全集免费观看
- ▪ 海绵宝宝第一季
- ▪ 乳色吐息中文字幕无删减E站
- 9 黄色网站有哪些
- ▪ 妈妈的朋友6在完整视频中字
- ▪ jiqingxiaoshuo
- ▪ 暖暖 在线 视频 免费 视频
- 10 黑料不打烊在线
- ▪ 免费的全黄一级录像带
- ▪ wwww8888
- ▪ 唐砖在线观看
- ▪ 海上繁花电视剧在线观看免费版
- ▪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完整版
- 11 wwww.8888
- ▪ 天使陷落
- ▪ 美国式禁忌三人伦
- ▪ 可以强X女NPC的手机游戏
- ▪ 死神来了3在线观看完整版免费
- ▪ 天仙tv在线浏览
- 12 电视剧突围全集免费观看完整版
- 13 末成年毛片在线播放女
- 14 迷线
JINYE灌溉系统《JINYE灌溉系统》由来
编辑JINYE灌溉系统《JINYE灌溉系统》起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