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方既白著说到人性的“善恶”问题,中国人应该最有发言权,其关于人性“善恶”的讨论,历经几千年而不止,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持久的一场辩论赛。

纵观历史,你会发现中国古代历代思想家在讨论人性“善恶”问题时,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多种派别。

主要有以下四类:1.孟子的性善论:认为人生来即有恻隐、善恶、辞让、是非四种“善端”,扩而充之,便可形成仁、义、礼、智的善性。

2.荀子的性恶论:认为“人之性恶,其善伪也。

”(《荀子·性恶》)善性是后天人为的。

3.性无善无恶论:这包括:告子的“性无善无不善”论,认为“生之谓性”,“食色,性也”。

墨家的性“素丝”论,墨子认为“人性如素丝,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”;道家的性“素朴”论,庄子认为人天生本性上是无知无欲的;明代王阳明的心学理论,王阳明的心学认为:“无善无恶心之本,有善有恶意之动”。

4.性有善有恶论:这包括先秦世硕等的有善有恶论,汉杨雄的性善恶混论,董仲舒等的性三品论等。

荀子言:“人性本恶”;孟子曰:“人性本善”但就其历史影响和学以致用的角度来说,主要形成了以孟子的性善论为基础的儒家思想,和以荀子的性恶论为基础的法家体系,历经千年历史沉浮和朝代更迭而经久不衰,被历朝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备至。

看到这可能有人就有疑问了,为什么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都能自圆其说,各行其道,而且还能经得起历史实践的检验呢?究其原因,正如李宗吾先生在其《厚黑学》里所说:人性中的善恶公私,和高低长短等概念一样,完全取决于参照系,即所站的立场和角度。

所谓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”,庐山还是那个庐山,为什么不同的人却能看出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的差异呢?其答案正如《周易·系辞上》说:“仁者见之谓之仁,智者见之谓之智。

”天地交则泰;天地不交则否。

心与意通则善,心与意不通则恶其实这跟《易经》“综卦”的道理是一样的,只不过《易经》已经把这些因立场不同而造成千差万别的情形,归类总结为了“阴阳之道”的最简易模型体系。

因此,针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根本原因,我们还是不妨回归到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的“对立统一性”问题上来一一解读。

比如孟子的“性善”论,其本意是说:“善”来自于内心,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,“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”。

虽然人先天有善性,后天也有可能会失去,孟子的这一论点十分精辟。

实践也证明了孟子所说是事实。

孟子曰:”人性本善“而荀子的“性恶”论的本意是说:“恶”来自于人的本能,但君子“化性起伪”,“强学而求有之”。

也就是说,人先天没有的善性,经过后天的学习也可以具备。

我们自小熟读的《三字经》开篇的“人之初,性本善“,从某种角度来说,也是”性恶论“的一个证明,只因人性是恶的,才需要编著《三字经》这种启蒙读物去引导小孩子的天性,从小灌输其仁义伦理思想,才不致于小孩子们随乎本性而走上歧途。

荀子曰:“人性本恶”从这里我们应该很容易看出,其所谓的“性善”、“性恶”,只是他们在寻求一个论证目标过程中,所寻找的不同的“论据”而已,虽然这两个论据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反面,但他们所要论述的目标方向却是一致的——那就是如何教导人后世“向善”,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两人的论述目标并非是相对的,而是相向的。

就是说,孟子、荀子都在寻求人类“向善”的途径,但是在论证的开始,两人却站到了不同的出发点之上,孟子的出发点是“人之初,由心念而性生善”、荀子的出发点是“人之初,由本能而性生恶”。

故,其所谓人性“善恶”的争论,其实就是人类在行为心理上,是“以利他为本”,还是“以利已为本”的争论,利己是本能,利他是社会性。

越自私的人越具有兽性,坏人也只是自私的程度比好人严重而已。

越无私的人越具有社会性,好人不是无私,只是好人会以道德和自我约束来限制自己的自私。

说白了就是万物所遵循的那个“阴阳性”的问题,站在人类角度所说的“善”,就是站在天地角度所说的阳性,其主要特点是剧烈运动着的、外向扩张的、上升的、温热的、明亮的,等一切积极主动的生发运动趋势;站在人的角度所说的“恶”,就是站在天地角度所说的阴性,其主要特点是相对静止着的、内守收缩的、下降的、寒冷、晦暗的等一切消极被动的消亡运动趋势,这是无法回避、也是避无可避的客观现实问题。

所谓高人,就是能自成体系的人以我观物,以人观人时,人性皆有善恶,以物观物,以天量人,则人性只有阴阳,因此实事求是的讲,站在更高的天地和宇宙的视角来看,人性善恶皆阴阳,亦都遵循“顺生逆亡”的规律性。

这是对人性“阴阳之道”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实践,更是对老子道德经中“法儒道”层级管理模式的学以致用。

人性善恶皆阴阳,顺生而逆亡因此,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人为割裂的方式看待“人性善恶”的问题,而应该站在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的对立统一性上整体看待“人性善恶”的问题本质。

上一篇:从阴阳太极看“平天下”之理:世间万物皆阴阳,顺生而逆亡作者|东方既白简介:十年学易,一朝悟道,独创“以易解老,以老解百家”国学和哲学研究新体系。

致力于《易经》和《道德经》系统架构体系的开创者

  • 记载
JINYE灌溉系统 2023-06-01 04:41:45

东方既白著说到人性的“善恶”问题,中国人应该最有发言权,其关于人性“善恶”的讨论,历经几千年而不止,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持久的一场辩论赛。

纵观历史,你会发现中国古代历代思想家在讨论人性“善恶”问题时,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多种派别。

主要有以下四类:1.孟子的性善论:认为人生来即有恻隐、善恶、辞让、是非四种“善端”,扩而充之,便可形成仁、义、礼、智的善性。

2.荀子的性恶论:认为“人之性恶,其善伪也。

”(《荀子·性恶》)善性是后天人为的。

3.性无善无恶论:这包括:告子的“性无善无不善”论,认为“生之谓性”,“食色,性也”。

墨家的性“素丝”论,墨子认为“人性如素丝,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”;道家的性“素朴”论,庄子认为人天生本性上是无知无欲的;明代王阳明的心学理论,王阳明的心学认为:“无善无恶心之本,有善有恶意之动”。

4.性有善有恶论:这包括先秦世硕等的有善有恶论,汉杨雄的性善恶混论,董仲舒等的性三品论等。

荀子言:“人性本恶”;孟子曰:“人性本善”但就其历史影响和学以致用的角度来说,主要形成了以孟子的性善论为基础的儒家思想,和以荀子的性恶论为基础的法家体系,历经千年历史沉浮和朝代更迭而经久不衰,被历朝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备至。

看到这可能有人就有疑问了,为什么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都能自圆其说,各行其道,而且还能经得起历史实践的检验呢?究其原因,正如李宗吾先生在其《厚黑学》里所说:人性中的善恶公私,和高低长短等概念一样,完全取决于参照系,即所站的立场和角度。

所谓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”,庐山还是那个庐山,为什么不同的人却能看出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的差异呢?其答案正如《周易·系辞上》说:“仁者见之谓之仁,智者见之谓之智。

”天地交则泰;天地不交则否。

心与意通则善,心与意不通则恶其实这跟《易经》“综卦”的道理是一样的,只不过《易经》已经把这些因立场不同而造成千差万别的情形,归类总结为了“阴阳之道”的最简易模型体系。

因此,针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根本原因,我们还是不妨回归到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的“对立统一性”问题上来一一解读。

比如孟子的“性善”论,其本意是说:“善”来自于内心,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,“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”。

虽然人先天有善性,后天也有可能会失去,孟子的这一论点十分精辟。

实践也证明了孟子所说是事实。

孟子曰:”人性本善“而荀子的“性恶”论的本意是说:“恶”来自于人的本能,但君子“化性起伪”,“强学而求有之”。

也就是说,人先天没有的善性,经过后天的学习也可以具备。

我们自小熟读的《三字经》开篇的“人之初,性本善“,从某种角度来说,也是”性恶论“的一个证明,只因人性是恶的,才需要编著《三字经》这种启蒙读物去引导小孩子的天性,从小灌输其仁义伦理思想,才不致于小孩子们随乎本性而走上歧途。

荀子曰:“人性本恶”从这里我们应该很容易看出,其所谓的“性善”、“性恶”,只是他们在寻求一个论证目标过程中,所寻找的不同的“论据”而已,虽然这两个论据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反面,但他们所要论述的目标方向却是一致的——那就是如何教导人后世“向善”,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两人的论述目标并非是相对的,而是相向的。

就是说,孟子、荀子都在寻求人类“向善”的途径,但是在论证的开始,两人却站到了不同的出发点之上,孟子的出发点是“人之初,由心念而性生善”、荀子的出发点是“人之初,由本能而性生恶”。

故,其所谓人性“善恶”的争论,其实就是人类在行为心理上,是“以利他为本”,还是“以利已为本”的争论,利己是本能,利他是社会性。

越自私的人越具有兽性,坏人也只是自私的程度比好人严重而已。

越无私的人越具有社会性,好人不是无私,只是好人会以道德和自我约束来限制自己的自私。

说白了就是万物所遵循的那个“阴阳性”的问题,站在人类角度所说的“善”,就是站在天地角度所说的阳性,其主要特点是剧烈运动着的、外向扩张的、上升的、温热的、明亮的,等一切积极主动的生发运动趋势;站在人的角度所说的“恶”,就是站在天地角度所说的阴性,其主要特点是相对静止着的、内守收缩的、下降的、寒冷、晦暗的等一切消极被动的消亡运动趋势,这是无法回避、也是避无可避的客观现实问题。

所谓高人,就是能自成体系的人以我观物,以人观人时,人性皆有善恶,以物观物,以天量人,则人性只有阴阳,因此实事求是的讲,站在更高的天地和宇宙的视角来看,人性善恶皆阴阳,亦都遵循“顺生逆亡”的规律性。

这是对人性“阴阳之道”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实践,更是对老子道德经中“法儒道”层级管理模式的学以致用。

人性善恶皆阴阳,顺生而逆亡因此,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人为割裂的方式看待“人性善恶”的问题,而应该站在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的对立统一性上整体看待“人性善恶”的问题本质。

上一篇:从阴阳太极看“平天下”之理:世间万物皆阴阳,顺生而逆亡作者|东方既白简介:十年学易,一朝悟道,独创“以易解老,以老解百家”国学和哲学研究新体系。

致力于《易经》和《道德经》系统架构体系的开创者

<legend date-time="XhZDNaUr"><tt lang="WOIV6c4pt12Z1"></tt></legend><legend dropzone="5U1mqLZEr"></legend>

JINYE灌溉系统《JINYE灌溉系统》由来

编辑
1.JINYE灌溉系统夏天一看到这些人的时候,就已经猜到了这些人的身份。
       2.夏天右手双指瞬间点出,一道巨大的手指虚影出现在空气之中。
       3.所以!!这里的一切,只有是有灵气的东西,都会被吸入...
       4.”空虚老人无奈的说道,他说的并不是夏天的实力,而是夏天的这张嘴。
       5.“没错,但普通的只卖给帮助咱们建城的人,而且只有一万间,谁先抢到算谁的,其次五十块下品灵石的有八百万间;一百块下品灵石的有一百万间,当然了,只要是参与建城的人来买都可以减十块下品灵石;五百块下品灵石的房子有五十万间,剩下的都是更贵的...

JINYE灌溉系统《JINYE灌溉系统》起源

      <strong dir="Jpc9ESx6dl1FT5"></strong>
      1.JINYE灌溉系统利用地图地形带来的优势排兵布阵,集合多属性战士,共同打造最强团队!
             2.为玩家创造一个真实的世界,融入游戏中,每个玩家都会有机会展现自己
             3.游戏之中以无比恐怖的BGM为你带来全新的恐怖冒险,同时也有着无比真实的游戏之旅,玩家们能够在游戏之中自由的进行尝试和探索。
             4.抓紧时机找出关键解开点,多去尝试,发现游戏的套路就很容易解开了;
             5.捕捉上古魔兽,它们虽然狂野无比,但是一旦收服就会对你忠诚,是你的好伙伴。
             6.感受丰富多元化的历史战役场景,能够让大家体验不同的竞技战斗玩法"
      参考资料